企业邮箱

香港正版内部资料大公开
成员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成员动态
一线写真|追着太阳育种:在南繁硅谷解码“农业芯片”
来源:中国融通集团 日期:2025-03-27

春为一岁首,农为百事先。初春时节,海南三亚已是骄阳似火、一派生机。在融通农发海南公司(筹)三亚师部农场的一片片试验田里,大豆结出金黄的豆荚,绿油油的水稻开始扬花,玉米正在拔节抽穗,微风中飘来瓜果的甜香……来自全国各地的育种专家正在辛勤耕耘,处处展现出生机勃发的景象。

香港正版内部资料大公开

育种专家观察记录水稻生长情况

多一代繁衍,一粒良种的南繁北育

常言道,“白露谷,寒露豆,玉米收在秋分后”。若非亲眼所见,实难置信正当春播之际,遍地的豆秆上已挂满饱满的豆荚,随风轻轻摇曳。

南繁的主要作用是做育种“加代”,即在冬季将作物的种子带到亚热带或热带地区进行繁殖和选育,使种子在一年里多繁衍一代。眼前,正在这片试验田里开展的是融通农发融田事业部与东北农业大学合作的大豆新品种选育项目。该合作项目科研带头人、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副教授杨明亮介绍道:“项目以融通农发哈尔滨区域公司自有的大豆黑科71为底盘品种,发挥东北农业大学优质学科优势,引入国家种质资源库的核心种质,利用基因芯片等先进育种技术筛选符合育种目标的后代群体,旨在培育出早熟、优质、高产大豆新品种。”

“这片试验田面积不到14亩,但是有6000多个株行,每个株行就是一个大豆育种材料”,融田事业部的周晴指着豆秆上的标签介绍道,“我们会根据标签记录下分枝数、株高、荚数等关键信息,这些田间表现数据将成为后续选育筛选的重要依据”。

香港正版内部资料大公开

试验田里等待收获的大豆育种材料

这批大豆育种材料收获后,将被带回东北地区的品种适应区进行种植,待作物成熟后,会将筛选出的优异豆种再次送到师部农场进行育种加代,直到选出优异、稳定的种质,达到南繁北育、快速育种的目的。

“师部农场就是我们大豆育种的‘加速器’,融通农发致力于将优质种子这一‘农业芯片’牢牢握在自己手里。”融通农发融田事业部的历美娜表示。作为融通农发“研发+繁育+生产+加工+推广”种业项目的关键技术支撑,培育的大豆新品种将有力推动融通农发大豆产业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融通力量。

多一分热爱,一粒良种的扎根坚守

绿油油的稻田里,禾苗随丝丝清风低垂摇曳。有一抹娇小的身影穿梭在田间,这是融通农发院士工作站的海外引进博士龚思禹正在进行巡田观测作业。

2024年3月,龚思禹入职融通农发科技创新中心并来到三亚工作。“袁隆平曾说,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龚思禹一边查看稻穗一边笑着说,“这里就是最适合我的土壤。”袁隆平院士为端稳中国饭碗奋斗一生的精神也深深影响了这位青年人才的选择。

2024年11月,融通农发与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温福团队合作,在师部农场挂牌成立了集团公司首个院士工作站,开展“大田作物栽培与耕作”“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育种”及“作物抗逆及低效闲置农业土地资源高效利用”等方向的研究工作。龚思禹也有幸参与到相关工作中。

香港正版内部资料大公开

融通农发院士工作站科研试验田

“除了每周配合院士团队定期观测试验田,记录分析作物生长和土壤环境数据外,我还与水稻创新团队开展水稻耐碱课题的科研攻关。搞农业科研,不仅要有‘追着太阳跑’的执着,更要有‘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担当。”龚思禹坚定地说。

近年来,国家深入推进“南繁硅谷”建设。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加快建设南繁硅谷,加强制种基地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发挥‘南繁硅谷’等重大农业科研平台作用,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从南繁基地到南繁硅谷,种业创新高地正在加速崛起。这离不开一大批像龚思禹这样的年轻农业科技工作者来到南繁、扎根南繁、奉献南繁。

“筹备组建海南公司就是融通农发响应国家号召,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主动融入南繁硅谷建设规划的具体举措。”融通农发海南公司(筹)的王永权说。作为扎根南繁的红色农业央企,融通农发将充分发挥院士工作站育种协同创新作用,将师部农场打造成为集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综合展示于一体的种业繁育基地和现代种业产业园,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提升大田种植技术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多一程延续,一粒良种的生生不息

“这一片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海南基地,袁隆平院士生前就在这里连续开展了近半个世纪的杂交水稻研究工作。”在从融通农发南繁试验田回到师部农场办公区的路上,融通农发海南公司(筹)的陈丽贵指着道路两侧看似寻常的田地如数家珍,“这边是新疆农科院海南三亚农作物育种试验中心,吴明珠院士就是利用这片土地,实现了咱中国人的‘吃瓜自由’”。

香港正版内部资料大公开

师部农场湖南杂交水稻基地

在建成不久的师部农场史馆里,陈丽贵铿锵有力地介绍道:“这里先后繁育出玉米、大豆、水稻、高粱、蔬菜、棉花等460余个高产优质种子。”一个个动人的南繁故事承载着勇于创新、百折不挠、无私奉献的奋斗精神。袁隆平院士等一代代育种专家在师部农场这片沃土上,用躬耕田野的勤劳、与时间赛跑的执着和一生许国的赤诚,为后继者留下了一笔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香港正版内部资料大公开

袁隆平院士为师部农场题字

2015年,《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海南)建设规划(2015—2025年)》启动实施,南繁基地建设成为重大基础性、战略性国家工程,步入规范化、现代化发展新阶段。历经10年建设,早期南繁育种“又难又繁”的艰苦岁月已经远去,这里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现有的1200亩农业用地将改造成为高标准农田,进一步提升师部农场的科研配套服务保障能力。”王永权表示。目前,公司正在推进农场基础设施综合改造项目落地实施,打造集农业服务、仓储服务、科研办公、研学农旅、学术交流于一体的南繁科技服务平台,使师部农场成为农业科技创新“孵化器”、新品种选育“加速器”和南繁文化续航“新高地”。

风起处,绿色的稻浪随之欢腾,成群的白鹭结伴飞行,满眼尽是“喜看稻菽千重浪”的醉人景象。围绕一粒良种的南繁故事还将在师部农场持续更新,犹如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一茬茬稻谷季季接续。

(李岚茜)